行業資訊
中俄簽300億方天然氣大單 中石油看好定價市場化
2014-11-10
11月9日,中國與俄羅斯簽訂第二輪天然氣供應框架協議。在此前簽訂協議的基礎上,未來中國每年將從俄羅斯方面多接收3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將有效緩解國內對天然氣的需求。
盡管具體供應價格并未公布,但業內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石油接收大單的盈利情況并不明朗。此前在進口天然氣板塊存在經營虧損的情況下,中石油將謀求推動價格的市場化,從而改變虧損局面。
中俄再簽能源大單
11月9日,中國與俄羅斯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包括《關于通過中俄西線管道自俄羅斯聯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天然氣領域合作的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關于經中俄西線自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框架協議》。
協議簽訂的主體為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協議中,俄方將從西伯利亞西部通過阿爾泰(Altai)管道向中國每年供應額外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為期30年。
這距離中俄上一個天然氣供應大單還不足半年。今年5月,俄羅斯與中國簽訂了400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旨在開通西伯利亞管線,并同意在2018年以后每年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到中國。
而在阿爾泰管道完成后,中國將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客戶。俄羅斯將每年供給中國680億立方米天然氣,超過了其對德國每年4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給。
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作為國內最主要的清潔能源之一,我國天然氣市場供求形勢依然偏緊,2013年進口天然氣約53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已超過30%,因此從長遠來看,國內對于天然氣的需求是存在的。
“國家希望天然氣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可以占到到10%以上份額,因此新增的供應大單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對天然氣的需求缺口。”李莉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天然氣盈利前景不明朗
盡管中石油是這場供應 “盛宴”中的主角,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其接收俄羅斯天然氣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
中宇資訊分析師孫陽認為,國內天然氣的定價機制并不市場化,也不知道簽訂供應合約的價格,因此難以判斷其未來的盈利情況。
近兩年中石油在天然氣板塊的經營情況一直不盡如人意,而進口天然氣業務上則一直存在大規模的虧損。中石油三季報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石油天然氣與管道板塊銷售進口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LNG)凈虧損人民幣283.87億元。
孫陽告訴記者,中石油出現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管道運輸成本比較高,同時銷售價格又需要接受發改委定價。“加上運輸成本后,中石油在銷售進口管道氣前的平均成本是3.5元/立方米,但遠高出目前天然氣的門店價格。”
“今年9月份發改委曾經對天然氣進行調價,但是目前來看,推行效果并不是很好;目前煤炭與石油價格下降也給了天然氣一定的壓力,因此中石油在進口氣經營方面未來的變數仍然比較多。”孫陽分析道。
李莉認為,中石油今年簽訂的兩個天然氣大單,未來可能的經營利潤是一個因素,而國家從能源戰略的角度考慮對此推進不少。“對于中石油來講,從需求來看,未來的市場前景是好的。但是中石油還面臨著價格、融資等多方面問題。此次訂單遠期的價格,應該要看供需雙方的博弈。”
現貨貿易鋪路價格市場化
盡管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呼聲已久,但是推進程度緩慢。很顯然,在進口天然氣逐年增多的局面下,中石油并不希望這種局面持續下去。
消息顯示,當前中石油與東北交易中心合作推管道天然氣現貨貿易,這是國內首推新型的銷售形式。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東北商品交易中心總經理申延福證實,“中石油方面已經答應,第一步先將東三省的管道天然氣拿到我們這個平臺上交易。我們則為它開個專場——地方燃氣公司或用氣企業可以直接到平臺上提出需求、采購管道氣。最早一批專場交易已經從9月份就開始上線。”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認為,一方面,國內管道天然氣價格一般是行政定價,此次管道氣現貨交易,是管道氣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將為今后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做鋪墊。“另一方面,此次現貨交易在東北試點,后期交易貨物針對5月份簽訂合同的來自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可能性較大。”
在李莉看來,東北的天然氣管道并不多,從管道天然氣現貨貿易,到天然氣價格市場化,道路還很遠。“目前天然氣市場不夠開放,因此交易量不會很大,但是此平臺仍然會有一定的地區影響力。”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亦認為,只有天然氣管網的獨立并且互聯互通作為基礎,這樣才能去談天然氣價格市場定價機制。
“對于未來價格的市場化,中石油仍有一定的期待。”董秀成表示,“中俄簽訂的未來每年供應680億立方米的單子,雖然是國家在推動,但是操作層面仍然是企業。中石油最終看好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帶來的利潤,才會參與其中。”(來源:每日經濟新聞)